目前分類:蒙特梭利日常生活教育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13)~

 

台灣教育由於長期的過於強調知識的學習,而忽略一般生活與動作技能;導致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生活基本能力。因此,台北市教育局從九十年度開始實施「小學生生活體驗學習」計劃。將掃地、洗切水果、洗碗﹍﹍等家事也列為家庭作業的項目。很高興在這一波教改思潮中,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,終於受到重視。事實上,蒙特梭利博士在描述「兒童之家所採用的教育方法」時即提到:在兒童之家孩子過的是實際的生活,他們以專心和精確的精神作一般的家事,因此發展出驚人的平靜和良好的品格。(註1)並且強調:教育首先需要讓兒童從事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活動練習;如果兒童沒有真正為一群人擺餐桌,如果他沒有真正使用刷子去刷洗,沒有真的地毯可以清掃,如果他不必自己清洗杯盤然後再擦乾,那麼,他就永遠無法具有真正的能力。(註2)

正在自我建構的學齡前孩子正是對動作敏感、有興趣的階段,他們也喜歡以動作來和環境互動。在此專欄開始後,我們介紹過許多有助於孩子基本動作發展的練習,在孩子的動作逐漸穩定後,就要讓他們將動作融入日常生活中,參與照顧自己和關心環境。這些日常的活動不僅能和孩子正在建立的能力相輔相成,更能提供他們發展的動機。若成人可以介紹並允許孩子參與照顧環境,讓孩子經驗「環境因為他的努力而有好的變化」,孩子會因此對環境產生愛和責任感。而對自己生存的環境有來自人格形成中的愛和責任感,是個人和社會非常珍貴的資產。

我們將以三期分享如何介紹孩子照顧環境,來將孩子的動作能力,引導至有目標的工作,並展現對環境的關心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12)~

 

曾經在台北的某公園遊樂區遇見一對中年夫婦,當時他們倆緊盯著一位在溜滑梯的小女孩,兩夫婦的肢體語言透露著深怕孩子跌傷了的焦慮,我心想可能是一對疼愛孫女的祖父母。這位小女孩的體型壯碩,大約是我認知中四歲多的男孩體格,但是她卻沒有相對應此年齡的攀爬、跑步能力。忍不住問婦人,小女孩幾歲了?她回答兩歲多,當下我驚訝的說:你們真會養!因而開啟了兩人的話匣子。言談中才知道,他們其實是小女孩的父母親,夫妻倆全職帶這個女兒。孩子過兩歲後,他們隱約感覺不太對勁,因為孩子除了喝牛奶,其他什麼東西都不吃。因此,決定讓孩子上幼兒園,剛開始的點心時間,別的孩子是吃餅乾,他們的女兒則是剝餅乾玩。幾個月之後,孩子總算學會吃餅乾,也願意在白天使用杯子喝牛奶了。其實這對父母若能更早覺察不妥,而尋求相關的資訊和支援,小女孩的身心發展將會大不同。

 

以下讓我們來一窺嬰幼兒飲食的發展: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11)~

 

我的兒子上學了!就在外子的不捨、我的堅持、以及兒子既期待又不願分離的情況下,開始了這個三歲兒自出生以來與父母親分離時間最長的成長之旅。兒子上學的第一週,我一方面高興可以有較多屬於自己的時間,同時為他能擴展生活感到興奮,另一方面卻也有著擔憂與失落感。在這一週我養成了處理完家事後,檢查兒子書包的習慣。我總是一邊整理著書包裡的東西,一邊想像兒子在幼兒園的種種可能情景,想著想著﹍﹍,每天的這個習慣似乎成了撫平我諸多複雜心情的儀式。就在我想兒子的同時,腦海裡逐漸浮出一個塵封已久的畫面──童年時,父親晚上到房間察看我們的睡覺情形,並坐在書桌前翻看書包的畫面。

 

我的父母在自己家中的一樓經營電器行,營業時間很長。每天都是我們這些孩子已經上床很久了,他們才整理好一切上樓休息。我常常會在父母親的盥洗和談話聲中漸漸甦醒,朦朧中看見父親進入我們的房間。除了察看四個孩子的睡眠狀況,他會花長時間坐下來(我往往都是看著父親的背影,看著看著又再度進入夢鄉,所以總覺得他坐了好久!),翻閱我們的書本、作業。那個年代並沒有家庭聯絡簿,因此當時我並不清楚父親在看什麼,直到有一天(大約是我中年級時)放學回來後,父親把我叫到一旁,問我前一天的毛筆字為什麼寫得那麼潦草,是不是毛筆壞了?我像是做錯事被發現的小孩,趕緊沈默的搖頭。從此我知道晚上父親在看什麼了,也明白父親雖然工作很忙卻仍然關心我在學校的事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10)~

 

當我的老大過了兩歲後,外子和我開始計劃懷老二,在懷孕後隨著孕期週數的增加,我明顯改變的身體,似乎讓兒子進入了"長大焦慮期",每天他會不斷重複的問我:媽媽,你會不會變成大巨人?我必須一再地回答:媽媽只是肚子和乳房變大,但是不會變成大巨人。這段期間也開始聽到兒子說:我不會!你幫我!原本會自己吃飯、穿鞋子、穿褲子﹍﹍等,現在都不會了!此時,只有接納孩子選擇以退化作為因應焦慮的策略。有時順著孩子,有時鼓勵他嘗試,有時合作,有時勉強,見招拆招,與他共走過渡期。

 

到了懷孕後期,身體的改變逐漸穩定,兒子似乎也習慣了我隆起胸腹的樣子,不再問我是否會成為大巨人了。我們常一起看他小時候的照片,以及忙碌的寶寶我已經長大我的妹妹是跟屁蟲等書籍。而他最喜歡的是兩張自己新生兒時期的照片,一張是出生醫院所照,他的第一張寫真,另一張是媽媽在幫他洗澡而他仍閉著眼睛的樣子。兒子常把這兩張照片和我的媽媽書籍裡的新生兒圖片擺在一起觀察、比較,有時一看就十幾分鐘。也曾有幾個禮拜的時間,這些被他雀屏中選的新生兒,在每晚睡覺前他都先擺在枕頭邊,然後才安心睡覺。我想他已經和我一樣開始在期待妹妹的出生了!這時可以明顯感覺到他進入"長大欣喜期",我們常有類似這樣的對話──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9)~

 

當我兒子一歲五個月左右時,已經可以不必擔憂他走路是否會跌跤了。此時也發現他開始挑戰自己的能力,例如:每回從一樓搭電梯到位於六樓的住家,一出電梯後,我是往家門插鑰匙,兒子卻是往樓梯方向繼續前進,往往我必須陪著他從六樓到十樓來回爬(當時他是以手腳合作"爬"樓梯)好幾次,他才願意進家門。另外,行走時只要經過有坡度的地方,兒子一定會再回頭,然後上下往返的行走,直到滿足或是我等的不耐煩,找一個理由將他吸引走開。

 

這些現象引發我於日常作息中,安排和兒子長距離的步行──也就是散步,到山下的公園或郵局,不再是搭車而改以步行,沒到山下的日子就在社區散步。剛開始的步行之旅,兒子對一切能動的蟲鳥獸都有興趣,時而站住不動,好奇地看路旁的貓或狗,時而想要追逐蝴蝶和抓小蟲。有時甚至路旁的一個小洞或是一堆石頭,就可以讓他逗留良久。十五到二十分鐘的路程,我們常常要超過四十分鐘才能完成,這段時間是絕佳的親子之旅,孩子很滿足,我也能從中瞭解兒子和享受散步帶來的閒情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8)~

 

家父在南部小鎮經營一家小電器行近四十年,目前雖已將生意重擔大部分移交舍弟,但是他仍維持親自為客人修理損壞的家電用品。這不僅是小店服務佳的招牌,同時也是父親的一項興趣。因此對於寡言的父親,我們這些兒孫輩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他坐在店門一角,埋頭修理東西的身影。連我不到三歲的兒子,遇到家裡有東西故障,也會馬上告訴我,外公會修喔!父親曾經表示家電用品的故障,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是肇因於使用不當,當然這包含因為缺乏基本電器知識的使用習慣,以及不當的操作方式。

 

前年九二一之後回娘家,父親給了我一個大型手電筒,這是夜間需在外工作的農人常使用的一種機型,不僅亮度高而且放電時間長,電池可以充電重複使用。當時父親首先詳細地介紹手電筒的各部分名稱,然後示範使用方法(其實很簡單,就是有兩段開關,以及指出充電處)。他同時已經在燈頭的內側預放了一顆備用燈泡,並告訴我這個燈頭較難取下,父親當場示範了兩次如何取下燈頭,然後看著我練習取下一次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7)~

 

兒子近一歲時,有一次看見我將一張紙揉成一團後,他拿起此紙團將其拉開攤平,然後又同我般的揉成一團。當時他重複的將那張紙攤平又再搓揉,如此持續了超過二十分鐘。在一旁觀察的我,不僅驚訝,更想進入他的世界以瞭解是什麼因素吸引他如此專注?

 

兒子近兩歲後開始對家中的郵件有興趣,每次我都將重要的內容先分離,其餘的就當回收紙,留給他把玩。他有絕對的自由撕、搓、揉,當他浸淫於紙張的世界時,我也從中得到一長段的閱讀時間。常常都是到了最後留下一小山的碎紙片,兩人再合作將紙片放入紙張回收袋,這似乎也是家中常常出現的一段工作模式。有一次,我將閱讀的眼光移開,仔細地看在一旁安靜的兒子到底在做什麼。我才發現他並不僅僅是在撕紙,他將空信封上的郵票先撕掉,再撕開信封背面的黏貼處,此時就將信封撕破了,然後找到下方的黏貼處繼續撕,過程中已將一個信封撕的破破爛爛不成型。但他似乎不關心信封的破爛程度,只是反覆的尋找黏貼處,然後將其撕開。最後確定已經沒得撕了,才拿起另一個空信封,又再繼續剛剛的過程。倒是有幾次的確將信封還原成像是一張紙,這時他就將其放置在一旁,並不會將"這張紙"撕的破碎,我也因此得以確定他的目的為何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6)~

 

上一期介紹了剪、貼工,這兩項工作會吸引大部分的孩子自發地不斷重複又重複。我們因此從中窺見了孩子能力進展的奧秘:某些工具適宜的介紹,可以提供孩子使用手的動機,在孩子掌握此工具的運用後,他們就能探索先前所未知的領域,而得以擴充自己的認知。認知的豐富會再度引發孩子不同的探索,因而又再次創造他們動手的機會。就是這樣的循環讓孩子能夠突破不同階段的能力,以及產生源源不絕的創意。

 

本期將介紹穿與縫,這兩項工作同樣博得大部分孩子的青睞,而吸引孩子們花一段長時間浸淫其中。想到穿針引線,似乎容易與慈母手中線、臨行密密縫聯想。但由於與幼兒工作的經驗,我得以見到三歲男孩掛著自己穿的項鍊,在教室內滿足地走動;以及四歲男孩專注地縫、每天都來縫等等的畫面。慈母是心繫遊子以及盼望遊子的早歸。而孩子呢?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地認真、不斷地從事,並從中感到滿足?孩子工作的目的是發展自己的能力,建構他的自我。人類並沒有一出生就已成型的動作能力,這是由於肌肉尚未強壯和協調(想想那個初生時都還不能自己抬頭的人類!)。當孩子有機會從事某些動作,這些動作也與其正在發展的肌肉相關。他就會自發地不斷練習,讓動作進臻完美,來達到肌肉的協調運作,使日漸強壯的肌肉成為自己的意志所用。所以孩子能在動作完成時感到滿足,因為每一次目標的達成,都是成長的自我實現啊!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5)~

 

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,台灣不重視動手做的現象是教育的一大缺失,並特別指出工具對人類的重要性:這是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,能夠發揮創造力而有人類文明的主因。曾經在某個邀請他演講的場合,麥克風臨時故障,李博士當場為主辦單位修理音響設備,而讓所有聽講者真正上了一課。(註1)

 

蒙特梭利博士也一再強調人類的心智與手的關連,她說:當一個自由的心靈存在時,他會以某種工作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,因此就需要用到手。每當我們發現人類手工藝品的軌跡時,就能從中窺見當時的精神與思想。人類的智能、精神生活和情緒,是藉由手而得以留下痕跡。手是人類心智的工具,人們因為它而創造了文明。(註2)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4)~

 

上一期我們介紹了"舀"以及"夾"的動作練習,這兩個動作都著重在使用手的前三個手指。這三指力量的控制與協調性,關係著日後的握筆以及書寫能力。除了操作筆的這三隻手指,本期將繼續介紹其他與握筆有關的動作:包括手指力量的適當運用,以及手腕轉動的協調性。例如,有些孩子總是將字寫的歪歪扭扭?或是常常將鉛筆寫斷?這就是未能適當的控制手指力量所形成的現象。有的孩子是在寫字時,寫著寫著,手掌、手臂或是身體的角度與環境(書本、桌面或椅子)就顯得相當不協調;這是因為手腕未能協調的轉動,而導致屈就手部和身體。這樣的孩子,多半不愛寫字,若勉強寫字,長時間容易造成肌肉或骨骼的傷害。這些在小學階段可能產生的寫字問題,其實是可以在學齡前預防的。

 

蒙特梭利博士指出:在孩子那尚未協調卻很柔軟的小手,為了發展各種穩定的動作,總會禁不住而不知不覺地碰觸周遭每樣東西的階段,就是孩子運動機制的敏感期。此時期孩子可以很自然、毫不費力地學習各種達到協調的動作。這些動作的操作甚且是孩子快樂的泉源,並能增強他們的活力。但是,當動作已經定型,孩子的手失去了動作的敏感性,錯過了動作協調的良機,就只能以不自然又痛苦的方式學習新的操作模式。(註1)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3)~

 

兒子過了一歲半之後,在家時的活動突然變得忙碌、有趣起來。他每天會花很多的時間騎"腳滑車",並且找到靠陽台的腳踏墊上,停好車子,離開車子後,手部還會做刷卡的動作(住家大樓為機械停車位,常需要刷卡)。他也收集了許多電話卡、儲值卡、舊信用卡等各式卡片,放在自己專屬的皮夾內。其中有一張捷運單程票,他曾經把玩一個禮拜之久。那是在數次搭乘捷運的經驗後,有一次出站前,他怎麼也不願將車票放入機器內,使其收回。最後是站務人員出來解圍,拿了另外一張廢票給他。從站務人員的快速反應,不禁讓人猜測,我可能不是第一個遇到這種窘境的媽媽。

 

每次知道媽媽要洗菜或洗碗了,就會趕快去搬小凳子,然後拿到水漕邊,站在凳子上快樂的作小幫手。他也喜歡幫媽媽晾衣服,就是將衣架一個個的拿給媽媽。常常不怨其煩的開了CD然後關起來,又開卡夾,你以為他是在找尋喜愛的音樂嗎?才不是呢!他只是在享受,已會使用機器的樂趣。也曾經將攝影機、照相機、和爸爸的公事包,全都排列在床尾,才願意安心的睡覺。兒子的這些行為皆反映了他對生活的理解,同時觸角也伸向了工具的使用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2)~

 

 

   當我兒子會走路後,母親總是在電話中一再提醒,要我看牢這個擁有新"交通工具"的"駕駛員",提防他新手上路就想闖九彎十八拐。一歲兒的行動之所以讓長輩們擔心,是因為孩子能自如的行走後,手、腳的發展進入了另一個新的領域。你可以從孩子開始想要"爬高"看出端倪,爬上沙發椅還不夠,抓住椅背手腳合作的引領自己的身體往上。另外,像是喜歡爬樓梯;努力地拖著重物在客廳移動,仔細一看,不知何時竟將放在廚房的米搬來客廳了;或是提著爸爸的大公事包,滿屋子走來走去。這些行動顯示孩子的心智引導他的腳,到達他想探索的地點,去嘗試更具挑戰性的動作。這些現象都有一個共同點:讓孩子的手腳更有"力量"。這是所有手、腳靈活,可以自由行動的孩子都會發生的情形。因此,它基本上不是模仿而來,而是源自於孩子內在的動力。這是大自然的發展法則,引導孩子鍛鍊他自己,而且孩子不僅僅是重複練習,更是全力以赴。如果孩子有機會在這個階段努力地建構他自己,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強壯,對自己有信心,然後開始注意到周遭的一切行動,尤其對於大人的動作非常有興趣並且想模仿。而新動作的模仿,將帶領幼兒再度進入另一個領域:學習"控制"先前所發展的"力量"。也就是"動作幫助了心智的發展,而心智又會去更新下一個動作與活動的表達方式。因此,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循環關係。"(註)所以,成人的角色是先協助孩子具有模仿的能力,然後提供目標與動機,讓孩子去使用他已發展完成的能力,來形成新的動作能力。本期將介紹"倒"的工作示範,即是運用孩子先前的抓握能力,使其繼續發展手臂與手指的控制力量而達到更精鍊的手眼協調。

 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1)~

 

午後帶著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兒子在社區散步,他於途中被地上的一個洞吸引住,駐足觀看後開始撿拾路旁的小石頭往洞裡面丟。我乾脆停止散步,坐在一旁的花台,看著這位辛勤工作的小人兒。這樣的畫面引起另一位媽媽的注意,她興奮地說著:「我的女兒也是這樣,看見洞就往裡面丟東西,有一天還把我的鑰匙丟進信箱呢。」

 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