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蒙特梭利動物教育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這一期我們將進入「動物教育專欄」的尾聲,從前幾期的介紹中,我們瞭解到「認識人類」佔了動物教育的大半篇幅。因為在蒙特梭利36歲教室,認識自己是動物教育的基礎,也是每年都會循環出現的學習內容。我們先進行人體外觀的整體介紹,再逐漸進入感官的探索,同時與教室裡的感官教具結合,然後進入人體的細部介紹,例如:骨骼、消化系統、呼吸系統﹍﹍等。

介紹脊椎動物也是進行動物教育的另一軸線,是將五種脊椎動物(魚類、兩棲類、爬蟲類、鳥類、哺乳類)循環呈現。除了以貓作為認識哺乳類動物的主題,同時延伸介紹其它相關的貓科或哺乳動物;也可以選擇狗、兔子、倉鼠等其它哺乳動物作為主題來討論。另外,也可以選擇以此動物類別的整體介紹,例如,與孩子觀察和討論鳥類的整體特性,而在延伸時做其中一種鳥(例如:雞)的細節探索。以上這兩種方式都適合在教室運用,但是不論如何,我們會將五種脊椎動物輪流介紹;同時,要將示範過的教具留在教室內讓孩子自由的重複操作。因此,蒙氏教室的文化區會隨著教具、教材的日漸增加,而愈來愈豐富,孩子也能依照個人能力與速度漸進式的學習。例如,在三歲時觸摸把玩貓的模型,到了四歲,就能將貓模型結合語言學習拼寫活動注音符號,五歲時可能就拿起貓的小書閱讀。或許兩年前,也有個五歲姊姊念這本小書給他聽。

蒙特梭利教室允許孩子以自己的速度學習,同時也尊重老師以個人的風格來經營教室的學習氛圍。這是因為每個老師面對的是一群不同組合的孩子,較有經驗的老師也能觀察孩子的需求來預備與規劃環境。所以,我們會看到有些教室是以較多的語文活動來串連學習,有些教室是以音樂律動,而有些教室則提供較多的藝術活動。

因此,蒙特梭利教室雖有著同樣的架構,每間教室卻又是不一樣的;同一個班級的每個孩子都在相同空間學習,每個人也都有自己不一樣的學習步伐。對孩子而言,是否學得一樣多,是否有一樣的能力,不是他成長學習的要點。文化教育的架構是在給予孩子一把探索世界的鑰匙,進行過程也相同於日常生活教育的目標──培養孩子的獨立性、專注力、秩序感以及協調能力,進而讓孩子奠定自我學習、自我教育的基礎。蒙特梭利老師的個人目標,與教育孩子的目標是一致的,從動物教育的進行就可以瞭解。

全世界動物的種類大約有150萬種,如此浩瀚的領域如何和孩子一起探索呢?除了人類自身與脊椎動物的兩條軸線,動物教育的另外一條軸線,就是無脊椎動物的介紹,老師們可以在教室隨機地與孩子進行,例如:這一期我們介紹昆蟲。昆蟲數量遠超過地球上其他所有動物的總數,共佔了地球上所有動物數量的80%以上,我們很容易就能在環境中看見昆蟲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多年前認識一位朋友,他在小學階段就到美國當小留學生,雖然是全家移民,有家人的陪伴,但是仍歷經一段艱辛的適應過程。每天放學回家後,他都需要在魚缸旁看魚,以抒解壓力。成年後的他很感謝當時家裡有養魚,否則他可能無法度過那段艱辛的日子。從此,他的生活從未停止過飼養魚,看魚也一直是他永不厭倦的嗜好。

在幼兒園任教時,經常看到一些小孩入園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魚。魚兒鮮豔多樣的體色,迅捷優雅的泳姿,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。有些孩子也會在餵魚、觀察魚一段時間後,很高興的表示,魚已經認識他,因為他發現只要靠近魚缸,魚就會游向他。魚的視野的確很廣,由於魚的水晶體是球狀體,可以觀看超過180度的範圍,就像是一個水中廣角鏡。魚是否真的認識餵食者,那就無法確定了。不過,可以確定的是,有如廣角鏡的魚眼,造就魚在自然環境中,可以眼觀四方的生存本領,讓魚兒準確的找到食物、逃避敵害,甚至是發現異性。

    而幼魚的性別經常讓人雌雄莫辨。只有到了繁殖期,雄魚的外表才會產生變化,例如:雄鮭魚的上下顎會朝內側彎曲,牙齒也會變大;而雄鬥魚的身體會出現美麗的紅藍條紋,比雌魚還要漂亮。另外,有些魚是雌雄同體,到了生殖期型態才開始產生變化;而大肚魚、孔雀魚等雄魚的臀鰭,會轉變成便於交配的「交接腳」。

魚類大部分是卵生,而且有許多魚是產卵高手,有的一次可以產下幾千顆卵,有的甚至是幾百萬、幾億顆卵。不過,大多數的魚類,生下卵後就游開了,並不會照顧自己的卵。因此,大部分的魚卵會被吃掉或是沖走,只有少數能孵化成魚。然而,有些魚有不同的繁殖策略,牠們會保護自己的卵。例如:巢魚會把水裡的雜草編織成巢,雌魚在巢裡產卵,雄魚就在巢外守護著。鬥魚也會在水面吐出大量泡沫,然後把卵放在泡沫裡保護,而且雄鬥魚還會守護著泡沫。雄吳郭魚也會把卵含在口中孵化,這一段孵化時間,雄吳郭魚不僅要小心控制嘴部的張合,還得忍受挨餓呢!另外,雄海馬和海龍,則是把卵攜帶在身上保護,牠們在繁殖期時,腹部會有個很像袋鼠一樣的袋子,牠們把卵放在袋子裡,一直到小海馬或小海龍孵化,從袋裡游出能照顧自己為止。

還有一些魚是卵胎生,牠們是行體內受精,受精卵就留在母魚的生殖腔發育,但是成長所需要的氧份,完全是來自於魚卵的卵黃,母魚只是提供「保護場所」,並沒有提供養分,這種生殖方式叫做「卵胎生」。有了這麼周全的保護,所以卵胎生的魚所排出的卵或精子數量都不多。軟骨魚類中的鮫、魟、鯊等大都是卵胎生;淡水魚中的大肚魚和孔雀魚也是卵胎生的魚類。由於卵胎生的魚需要行體內受精,所以雄魚在繁殖期會形成特殊的構造─交接腳,或稱為鰭腳,可以插進雌魚的泄殖孔輸入精子,而達到體內受精的目的。不同種類的魚交接腳的形狀、構造也不同,大都是位於腹鰭的後方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的童年暑假常是在務農的阿公、阿嬤家度過。在那個年代,摸蛤仔、撿蝸牛、拾柴枝等,既是小孩的遊戲,也是幫助家計的活動;這些活動都是當時處於中低年級的我可以參與的,除了釣青蛙之外。有一次,我發現已是青少年的堂哥在削竹枝,一段段手指寬、手臂長的竹枝,堂哥整整削了一下午,最後還在每根竹枝繫上一段釣魚線。堂哥說,竹枝是用來釣青蛙的。

當時,青蛙是常見的動物,鄉下多稱呼「水雞」或是「四腳仔」。平常走路在田埂上,總有青蛙因為被打擾,而一隻隻噗通噗通地跳進水稻田裡。我一聽是釣青蛙,就好奇地嚷嚷著也要去幫忙。然而,第二天一早,一簍青蛙已經在廚房邊。由於沒能參與,我遺憾地問堂哥是怎麼釣青蛙的?原來青蛙是天黑才出來找食物吃,堂哥是在我入睡後才出門的。小青蛙很容易抓,先徒手抓小青蛙作為餌,再將有餌的竹枝,一根根插在田埂邊,就可以回家了。到了清晨,再回田裡收回竹枝,一根根竹枝上,就有著一隻隻肥肥的大青蛙。堂哥說得輕鬆,然而我的腦海裡,卻存著青蛙吃了自己小孩的恐怖困惑。當天中午,阿嬤將青蛙處理煮成湯,看著已去皮的白白青蛙肉塊,我一口都不敢嘗試。從此以後,我對青蛙不僅沒有好感,也沒有興趣。

一直到成人後在幼兒園工作,需要向孩子介紹青蛙,因而讓我對青蛙有更多的瞭解。尤其是陪著孩子一起飼養蝌蚪,一起觀察青蛙的變態過程。縱使已經知道有尾巴的蝌蚪最後會變成青蛙,但當真實的觀察到蝌蚪長出腿,體型由渾圓逐漸改變,而長成了蛙的模樣,我仍會相當興奮,並且一次次驚訝於自然的奧秘!

這也是蒙特梭利文化教育的意涵,老師不僅是設計課程、準備教具,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再出發、再充實,從中重新發現自己。文化教育的內容並沒有對孩子設限,因此成人需要吸收新知,並且融會貫通。掌握各學科知識的整體概念,充分吸收理解後,活用身邊的材料,將自身豐沛的感受力點燃孩子好奇探索的心;再深入淺出的將重點知識,化為能彈性運用在各區域的活動,以及一份份可操作的教具。文化教育看似一趟求知之旅,然而內在核心架構是探索求知的方法、有秩序的學習步驟,以及從孩子的角度親自經驗具體真實生命的歷程。

本期介紹青蛙,蛙類的生命歷程橫跨水域和陸地,讓我們親眼見證地球生命從水裡延伸到陸地的神奇過程,牠們從卵、蝌蚪到幼蛙的成長變化是三億五千萬年前兩棲動物成功登陸的關鍵,讓我們和一起孩子來探索這個生命奇蹟!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本期的動物教育,我們介紹常見、容易觀察的烏龜,以此一窺爬蟲類的特徵。

談起烏龜,我的腦海裡總有著一隻小巴西龜的身影。兒子小候時,朋友的小孩送給他一隻小巴西龜。這隻龜被放在一個小水族箱內,再加上一塊石頭、一個可以讓烏龜穿越的陶器皿,非常吸引兒子的目光。

我們稱小巴西龜為阿龜,非常好養,一週只要餵食一、兩次即可。餵食時,先從水族箱取出阿龜,再放在有淺水的大碗裡,一次放入一顆飼料在水中,孩子總會仔細的觀看這場餵食秀。我們故意將飼料放在阿龜背後不同方向的水中,牠總是能夠正確無誤地迅速轉頭取食。你若非真實看到,可能無法想像烏龜吃食時是這麼的迅猛。雖然兒子很喜歡餵食,但是送阿龜的大哥哥有交代,阿龜不能吃太多,這樣牠才能活得久,才能夠長壽。我發現還沒有入幼兒園的小小孩,也已經有能力透過溝通,平衡自己的想要以及小動物的需求。我會將餵食後的阿龜,留在大碗裡一段時間,等牠有一些排泄物後,再移回水族箱。年紀還小的兒子已經會幫忙注意水中是否有排泄物,我經常和兒子一起換水,兒子則負責刷洗石頭和陶器皿。

我們熟悉的「龜兔賽跑」故事:烏龜背著重重的殼,和身手靈巧的白兔賽跑,雖然牠的速度慢,但由於兔子驕傲怠懈,烏龜終究憑著毅力和耐力贏得最後的勝利。這個古老的經典好故事,仍然值得和孩子分享。而烏龜的毅力與耐力可不是只有在故事裡,家裡的阿龜常常會棄而不捨地翻缸繞櫃,隱藏在客廳某個角落。記得阿龜剛離開我們家之後一段時間,有時我還會不自覺地低頭看一看腳下是否有阿龜的身影。我也常會想著,其實阿龜從來沒有走出我的生命。當一個生命有機會與另一個生命交會,過程中所激起的漣漪,常常是我們無法預估的。

這也是蒙特梭利文化教育的源頭,我們將孩子生存環境中的生命與事物,有秩序、有計畫的帶入教室裡,運用孩子的好奇心,激發孩子的想像力,去觀察、欣賞與認識周遭世界樣貌。讓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,持續成為探索的熱情,而透過智性的觀察、欣賞與認識,奠定孩子尊重大自然秩序以及產生對環境的責任感。所有活動的進行,我們仍以蒙特梭利「從具體到半具體,再進入半抽象到抽象」的概念為教學原則。我們將概念化成一份份簡單、有吸引力,適合36歲孩子操作的材料。這些材料可能是散放在教室原本有秩序的架構中,或是集中在文化教育區。無論如何,文化教育的進行,將原本的日常生活教育、感官教育、數學教育、語文教育,甚至音樂、藝術、美勞等的活動,都賦予了更深一層的教育意義,同時也將孩子的學習經驗重新連結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前一期我們談到蒙特梭利的文化教育,是為了搭建孩子認識世界的鷹架,以促進孩子瞭解真實世界的面貌,進而培養對世界的智性愛;這也是人類追求世界和平的基礎。文化教育雖有著如此深遠的目標,然而在進行時,卻是從孩子身邊的文化開始,再以此延伸觸角,探索寬廣的世界。同時於活動過程中,持續蒙特梭利教室的一貫方式,將新經驗連結在孩子的舊經驗上。這一期我們介紹鳥類,引導孩子持續觀察環境中常見的動物。

我個人沒有飼養過鳥類,但是總能感受鳥兒就在身邊。不論住在哪兒,我的早晨常是被鳥兒叫醒的,鳥類總是第一個迎接曙光,喚醒大地的動物。鳥聲也是大自然譜寫的美妙樂章,不同的鳥聲,充分展現大自然的多元與獨特。記得帶小女兒上幼稚園的路途中,總有一群麻雀吱吱喳喳的,我和女兒總會一起猜測麻雀的語言,然後像故事接龍般,你一言我一語的,幫麻雀的語言翻譯成故事。其實,鳥兒不出聲時,同樣吸引著人們的目光。兒子三歲多時,第一次在台北住家陽台發現白頭翁,他就坐在靠陽台邊的椅子上,足足看了40多分鐘;這是他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觀察鳥兒。鳥類獨特的輕盈跳躍、啄食、獵食、飛翔動作,以及柔美的羽毛﹍﹍等,一直吸引著不間斷的賞鳥者。

鳥類也與人類關係密切,比如人類觀察鴿子的習性,飼養鴿子成為信鴿、賽鴿等。有些地方的人們還會訓養鳥類來幫忙打獵、捕魚。人類飼養家禽的歷史也很久遠,家禽的肉與蛋,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食物,和許多飲食文化分不開。童年住在阿公、阿嬤家時,三合院四周,總有四處走動的雞群,還記得曾被鵝與火雞追趕,牠們可能將我視為地盤入侵者。印象中,鴨子總是在水井外圍低斜出水區的那一圈濕泥地活動。我們幾個小孩會在清晨天將亮時,穿著雨鞋,拿著水桶,到林間撿拾蝸牛。當時露水未乾,很容易看得到一個個伸出腹足的斗大蝸牛。我們撿滿了一水桶回家,正好洗手吃早餐。阿嬤也會在餐後,將蝸牛剁一剁,混著某種葉菜餵鴨子吃。用餐時間,也常會有人報告他的觀察,像是哪隻雞或是鴨,正在柴房孵蛋等。這些雞或鴨常是以牠們特殊的羽毛或脾氣被命名。家禽與農家生活是自然地交織在一起。

然而,影響人類最深遠的,當數飛機的發明。鳥類的飛翔能力,自古就深深吸引著人類。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製作翅膀固定在身上試圖飛行,但是都沒有成功。一直到十九世紀,人類總算瞭解翅膀如何運作,第一架可以控制的動力飛機才終於飛上了天。

鳥類不僅飛行能力帶給人類極大的啟示,每年由於氣候的轉變,總會有些鳥因為天氣變冷,食物難覓,而成群遷徙到比較溫暖的地方。路途中,牠們要飛越高山、大海、突破惡劣的氣候;每年像時鐘一樣,準時離開、準時回來。牠們是如何認得路呢?這可是大自然的奧秘!人們猜測牠們可能是靠著太陽、星星或月亮的位置認路,也有人猜測是利用地球的磁場來辨別航道;但是實際情形到目前仍然是個謎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前幾期我們以介紹人類自身,開啟孩子探索動物學的序幕。動物學的探討是蒙特梭利文化教育的一環,蒙特梭利文化教育是根源於蒙特梭利對世界和平的渴望。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引導孩子認識環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,包括地理、歷史、動植物、天文與地質,可以促進人類對世界的瞭解,她也從不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,深信透過瞭解,人類可以相互尊重,愛護不同的生命,以及珍愛環境。因此,從認識人類自身逐漸進入動物領域的學習,會開始介紹大量的知識。但是,成人不要忘記時時自我省思──進行文化教育是為了搭起孩子智性學習的鷹架,協助孩子探索廣大的世界,而不是要將廣博的知識填塞進孩子的腦海。

傳統蒙特梭利教室進行動物教育時,都是先從活體動物開始,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照顧來認識動物。介紹哺乳動物多會從齧齒動物或是兔子開始,因為牠們比較容易飼養,生命週期快,孩子容易參與照顧,也能在較短時間看見動物的生命歷程。但是,近年出現不同的思考觀點,對於在孩子聚集的場所飼養溫體動物(哺乳類與鳥類),抱持較保留的態度。因此,我們變通為邀請家中有飼養寵物的人來分享,再以模型或拼圖進行延續的探討。

邀請飼主分享時,可以請飼主介紹此動物的食物、如何餵食?需要喝水嗎?如何準備居住的環境?如何清潔?牠的活動方式?需要的生活空間?等等這些生命的基本需要。讓孩子瞭解動物和我們一樣有基本需求,當動物被侷限在人類的環境時,我們必須滿足牠們的基本需求。同時介紹如何親近、抱持此動物,以不干擾的方式來碰觸或接近牠們。

我們從從生物分類中的脊椎動物門開始介紹,可以依照魚類、兩棲類、爬蟲類、鳥類與哺乳類動物順序進行,或是從孩子較熟悉的哺乳類動物進入。這一期我們要介紹貓,引導孩子更深入地觀察環境中常見的動物。

大約50009000年前,古埃及人為了捉老鼠而開始養貓。早期的航海人員也會將貓帶到船上,以杜絕鼠患。因此,貓就隨著人類到處旅行,所以,我們現在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貓的蹤影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今年初,10歲兒子迷上了一項新運動─蛇板,樣子長得很像滑板,兩者不一樣的是,蛇板的板子下方只有兩個輪子,前後排列,踩腳處其實是兩塊板子,中間再以一根金屬相連。沒有經過專業教導的兒子,透過觀察別人如何溜,以及和爸爸討論、研究而學會了。經過幾個週六、日練習,越溜越熟捻。兒子就像是學步兒,剛學會走路後就拼命走一般;開始能流暢地溜蛇板後,每次總要溜10圈三個網球場大的範圍才肯停止。因此,有好多次晚上睡覺時腳抽筋。兒子也和學步兒一樣,可以自如走路後,就會想做運用腳步的挑戰。兒子是練習加速、甩尾、繞圈、繞八字、撿物﹍﹍等花樣來挑戰溜蛇板。有一次,兒子一次次的加速甩尾後從蛇板跌了下來,他本能地以手撐地,立即痛得無法動彈,送醫後確定是右手下臂的尺骨骨折。

我們的骨骼雖然強壯,但是如果用力過度或是關節的扭轉不小心,都可能會造成骨頭斷裂,這種情形就是骨折。醫生藉由X光片,很快就能診斷你是否受傷或骨折,以及骨折的嚴重情況。由於骨折時,血管也會跟著斷裂,血液從撕裂的血管中流出,並且在骨頭的斷裂處形成血塊。所以,骨折剛發生的幾天比較痛。兒子骨折幾個小時後,手掌、下手臂整個腫起來,必須連續3天反覆的冰敷,才能消腫與減緩疼痛。

骨折後,醫生使用附有石膏的紗布,把斷了的骨頭纏繞固定,受傷的骨頭是會自行復原的。經過一次次的門診照X光,可以看見斷裂的骨頭端慢慢長出新的骨頭,最後看見新的骨頭比原來的骨頭粗一點。我也因此體會,俗諺說:「打斷手骨反而勇」,還真是有道理。尤其小孩的骨骼正值發育階段,骨折復原的速度相當快。

一位親友的女兒,兒童時期一直都比同齡的小孩高,長期使用不符合身高的課桌椅寫功課,養成不當的姿勢。大約在小學高年級時,發現她行走時兩邊的肩膀不一樣高,就醫後才知道是脊椎側彎。整個青少年期都必須穿鐵衣來矯正脊椎側彎。因此,成人平日要多留意孩子的姿勢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最近,我搬到了台北縣郊區,讓身心倘佯在一幅幅自然圖畫中,當然相對的生活較不便利。那天,有事要到台北市區,原本打算和平常一樣騎腳踏車到公車站牌搭車。但是一大清早,看見了厚厚的雲層,判斷可能會下雨,若回程時下雨騎車,那可不妙!當下就決定走路吧!這一段下坡路程,騎腳踏車大約半小時,走路可要一小時。我心想著:搬來山上就是要多走路的,反正今天時間很從容。

大約走了20分鐘,我就後悔了,先前那厚厚的雲層,已經被吹散,天已翻了大白,而且顯然是隻兇巴巴的秋老虎。正懊惱著自己判斷錯誤時,突然眼睛一亮,馬路上停著一隻蛺蝶,是紫色蛺蝶吧!像沒有尾端的鳳蝶那麼大!前翅內的藍紫色閃爍迷人。我不僅停下腳步,兩手也忍不住親近,這才發現牠已經不動了。我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捧起來,既高興又驚恐的不知如何是好。將蝴蝶捧在手心,一邊走一邊仔細地觀賞,看著翅膀上的鱗粉片,在光與風的作用下,藍紫色與棕黑色巧妙地變換,好美喔!卻也像魔術般讓人困惑。忽然間,蝴蝶輕輕拍翅了,我就在路邊山壁找到一塊有陽光的草叢,讓牠曬曬日光浴吧!希望蝴蝶能夠重新獲得能量,再次展翅遨翔,到處潑點神奇的大自然色彩。

     之後的行程,因為與紫色蛺蝶的相遇而顯得色彩繽紛。視覺誤判了天氣,卻也讓我享有絕色的感官饗宴。那琉璃似的藍紫色,縱使我閉上眼睛,至今仍能看見,多麼神奇的人類視覺呀!!

我們人類可是經由眼睛獲得最大情報的視覺動物,因此有「眼睛是靈魂之窗」的說法。小嬰兒亮晶晶的眼睛,目不轉睛地凝視,好像有一雙視力佳的眼睛,但實際上可不是喔!科學家研究,從新生兒到6歲這段期間,眼睛的功能是逐漸發育的。小嬰兒是從剛生下來眼前一片模糊,到可以清楚看到媽媽的臉孔,接著能夠到處爬行,漸漸會從窗口看遠處的物體,然後能夠區別遠處和近處的東西,而逐漸到6歲時,才有接近成人的視力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經過了前幾期「認識我的感覺」系列活動,你是否已經和孩子一起探索了許多美妙的感官經驗呢?這一次,我們要來探索觸覺。相信所有與嬰幼兒互動的成人,都會對於觸覺印象深刻。我們都有經驗,最直接具有安撫作用的是觸覺。一條小毛巾、小毯子,或是棉被的一個小角,就能達到安撫孩子的作用;一個擁抱,孩子不安的情緒就能得到撫慰。不只孩子,當我們擁抱彼此時,也能讓我們安定,甚至著迷。

在心理學上,有個最經典的實驗,這是1959年的哈洛(Harry Harlow)所做的研究。哈洛用了兩個無生命的替代母猴來餵哺一群初生幼猴。一個是鐵絲纏繞的母猴,身體中有放著奶瓶供給奶水;另一個是在鐵絲身形外,裹著柔軟的毛巾被,但沒有奶瓶供奶。結果,小猴只有在想吃奶的時候會去找鐵絲母猴,其他時間都跑去抱著毛巾母猴。這個實驗讓我們瞭解,小猴與母猴所產生的依戀關係,並不在於奶水,而是實際的觸覺接觸。隨後的腦神經科學家也發現,能使孩子觸覺刺激更趨多樣的事物,同時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。科學家相信人類之所以異於一般動物,和人類的觸覺關係密切,因為人類皮薄毛少,對外界的各種刺激的分辨能力最多元,因此大腦中能擁有特殊的思辨、分析及組合能力。觸覺同時也聯繫生命的本能,人體就是藉著觸覺,和負責傳遞觸覺的神經之間巧妙的配合,使身體免於種種疼痛的危險。

 觸覺是胚胎中第一個發展出來的感覺系統,較其他的知覺更為重要。觸覺的器官是皮膚,皮膚伸展包容了整個軀體,因此,觸覺也是身體中分布最廣,訊息最多,也最復雜的感覺系統。觸摸使得我們所感受的生命成為有深度、有輪廓的三度空間。當孩子摸過貓,揉過麵團,玩過泥巴;才能真正體會溫暖、柔軟、粗糙的感覺。孩子也是透過擁抱,用身體探索環境,以手碰觸有興趣的材料,才能開展生命之路,開啟人類學習之鑰。我們撫摸嬰兒,可以協助嬰兒建立對這個世界的意識。醫學上已經證實,每日例行按摩的早產兒,體重增加比未受按摩的寶寶快50%,也較活潑、警覺、有反應、瞭解環境,也較能控制情緒。這真是神奇!嬰兒並沒有攝取更多的營養,但卻更活潑、體重增加更快,也更有力量。在不同的研究中也顯示,較常被撫觸的嬰兒較少哭泣、脾氣較好,因此較受照顧者喜愛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隨處都有機會讓孩子接收觸覺刺激的訊息,包括晒太陽、玩水、玩沙、玩泥巴、走石子路、在草地上玩耍等,適當地善用我們的自然環境,孩子就有很多接受觸覺刺激的學習機會。另外,我們也可以和孩子進行遊戲,一起探索觸覺,以及精進他們的觸覺辨識能力。希望成人也可以從中一起享受觸覺的樂趣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幾年前,由於兒子生病必須長時間住院,因此,平日我在醫院陪伴兒子,而由外子獨力照顧家,週末我們兩人再互換角色。如此生活幾個月後,孩子們也逐漸適應這樣的生活模式。有一次在家時,四歲多的小女兒問:「媽媽,你知不知道你不在家時,我睡覺想你時怎麼辦?」我搖頭啞口以對,真不知孩子是如何自我安撫的。女兒得意的說:「我就抱著你的衣服睡覺。」然後,她取出枕頭旁一件我的衣服說:「你聞聞看,上面有你的味道。」

我拿起衣服聞著,閉上眼睛感覺小孩的敏銳感官,想像嗅覺是如何安撫一個想念媽媽的小女孩進入夢鄉;感受曾經親子交會的點滴,是如何透過氣味進入記憶底層,安撫當事者日後的情緒。研究氣味的科學家相信,嗅覺和情感在腦內是一起被記錄下來的。

嗅覺是奇妙的知覺,它不需要透過語言、思想來翻譯。我們常無法對氣味命名或描述,卻能直接感受嗅覺聯繫了內在的強烈形象和情感。氣味可以刺激我們的回憶,以及喚醒沈睡中的器官。對已經結婚生子的我而言,最奢侈的享受,是在睡夢中被熟悉的早餐氣味喚醒。這也是每年寒暑假,我總會藉著要給孩子經歷不一樣的生活,帶孩子回娘家小住,過著不必煩惱上班、上學,而讓嗅覺開啟美好一天的日子。你也有自己喜愛或是難以忘懷的嗅覺記憶嗎?是花香、香草味還是檸檬香?是香皂、洗髮精還是香水?是痱子粉、飯菜香還是新車味道?

嗅覺之於我們,有多奇妙呢?我們只有在光線足夠時才能看,只有在口中有食物時才能品嚐,只有在碰觸到人與物時才能摸,也只有在聲音夠響時才能聽到。我們可以矇起眼睛、摀住耳朵、閉上嘴巴、收起雙手;讓自己看不見、聽不到、吃不著、碰不到;然而,我們卻隨著每一次的呼吸,時時在嗅聞。如果想要捂住鼻子停止嗅聞,就會死亡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有一天,看著快滿七歲的女兒吃小蛋糕,我忍不住問她:「你已經小學一年級了,用手剝東西吃的習慣,還沒有改過來喔?!」女兒邊吃邊看著我,似乎不知如何回答我。我再問:「這樣吃有比較好吃嗎?」這會兒女兒似乎有靈感了,她抬頭說:「我的手指頭也是有味覺的呀!」哈!這下子我真的不知如何對話了。

看女兒吃東西,尤其是甜食,我總會驚嘆!她喜歡把整塊的糕餅類食物,例如:饅頭、麵包、蛋糕和餅乾類,一小塊、一小塊的剝下來吃,而不是以口就食物,一小口、一小口咬下吃。不論當時有沒有其他餐具在旁輔助,她就是喜歡這樣吃。看女兒吃夾心餅乾最有趣了,她會先以舌頭在兩片餅乾之間慢慢的舔食,舔了一圈後,才把兩片餅乾剝開,再繼續舔餅乾上面的夾心餡。直到舔完夾心餡完,才一小塊、一小塊的剝餅乾吃。所以她吃完一份夾心餅乾,嘴唇邊緣、鼻頭、手指都沾了黏黏的夾心餡,桌上或地上也掉滿餅乾屑。女兒還小時,我總是興味盎然地欣賞她的餅乾秀,現在,偶而見她還是這樣吃東西,常會很詫異!!我想同樣的一塊夾心餅乾,在我口中以及在女兒口中,是不一樣的味覺感受!

味覺是如此的奇妙,每個人品嚐味道和唾液組成的方式,也各不相同。例如:嗜鹽者的唾液較鹹,由於他們已經習慣較高的鈉量,食物必須較鹹,才能覺察出鹹味。兩個人如果吃同一顆梅子,感受也是不相同的。讓人類得以品嚐食物的味蕾,每710天就會淘汰換新,不過45歲以後,就不會如此頻繁的更新了。隨著年歲增長和老化,需要更強烈的味道才能產生相同的感受,所以孩童的味覺最敏銳。嬰兒口中的味蕾比成人多得多,有些味蕾甚至生在兩頰。因此,如果孩子將你認為美味的食物視為苦藥時,請尊重他們的敏銳感官吧!

想想看,我們成長過程中所養成的不同口味,以及所連結的文化,是多麼的神奇!許多成人或許都有想念家鄉(媽媽)味的經驗,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,是婚前曾有一段時間在美獨居。一日,和同樣來自台灣的相約健行爬山。我們一邊爬山一邊聊著,不知從何開始,聊起了台灣小吃。兩個人口沫橫飛交換著彼此的台灣小吃心得,說著說著,兩人突然意識到一股強烈的飢餓感,餓得幾乎無力再往前走。我們笑鬧著說,必須趕快轉換話題,否則兩人可能會餓死在異鄉山頭,這是由生理本能所串連起的味覺記憶。這些記憶的絲線,好似在心靈佈下天羅地網,使得心靈的飢餓與生理如此緊密相連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上一期,我們與孩子從可見的外在身體構造,觀察與認識人類的身體。從本期開始,我們將從具體的感官經驗來與孩子探索感官。嬰幼兒期是感官的敏感階段,此時,孩子敏銳地探索與感受觸覺、味覺、嗅覺、聽覺和視覺的神奇複雜現象,同時,也在過程中注入強烈的形象和情感,這就是孩子心智建構的歷程。世界如此豐富,如果沒有感官的訊號系統,我們將無法瞭解世界。我們還會進一步創作藝術作品,豐富我們的感官感受,進而讓世界更豐饒。

就讓我們先進行聽覺的探索吧!我們聽音樂、聽言語、聽風吹草動,這些聲音聯繫我們的情緒、溝通、表達和思考。音樂如同情感,有驚濤駭浪、有潺潺低流,有狂暴、有安靜。音樂可以不依賴言語,共享與創造人類的感情。

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,有兩個時期非常倚賴音樂;一是面對聯考的高中階段,一是婚前在美國獨居的那一年。在這些日子裡,我倚賴聽覺聯繫心靈,音樂撫觸我紛亂的心緒,幫助我寧靜的面對自己,進而傾聽自己,傾聽外界。

聲音是因為物體振動產生的,不過,再大的聲音如果沒有空氣幫忙推進,也傳不到我們的耳朵。因此,外太空是靜默的,但在地球上,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發出聲音。空氣的波動,使我們能夠聽到聲音,稱為「聲波」。聲波能傳到上下左右前後每個方向,也能轉彎,還能穿牆透壁,無所不到。外界的聲波經由耳殼收集後,沿外耳道傳入鼓膜,引起鼓膜振動,將聲波送入內耳,再由耳蝸的聽覺細胞傳送到大腦;我們就是如此聽到聲音的。不過,自己的說話聲並非靠空氣傳聲,是經由骨頭傳聲。我們說話時,部分的聲音可以經由顎骨直接傳到半規管的液體。因此,自己聽到的跟別人聽到的聲音是不太一樣的!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兒子一歲多時,和幾個鄰居在社區花圃旁的石椅附近玩。不知誰首先發現了螞蟻,接著就開始有人跟著螞蟻的路徑搜尋。有人發現螞蟻最後鑽入水泥地與花圃間隙的土縫,有人發現螞蟻搬著白白的東西,有人發現有些螞蟻走另一條路﹍﹍。兒子問我可不可以餵螞蟻吃東西?我將土司麵包,撕成小碎碎,孩子們就開始嘗試以食物吸引螞蟻。看著三個一歲多,才剛走路穩固的孩子們,花了一個多小時,沈浸在這一列螞蟻中。那個下午,心裡有種舒適的感動,感受著小生命不其然就出現在眼前。也不禁想著,孩子提供的食物是否豐富了螞蟻們的生命?還是螞蟻們豐富了孩子的生命?而這兩相交會的生命又牽起了我這個旁觀者的感動,生命的交流似乎就發生在這一連串的緣起流動。

從本期開始,我們將提供一些動物學的活動,來與3-6歲的孩子一起經驗生命。動物教育是蒙特梭利教育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軸之一,我們在進行動物教育的課題中,會花時間引導孩子認識各種動物的基本需求,瞭解每個生命就和人類一樣皆有延續生命的需要。因此,引導孩子思考:若飼養動物,我們必須提供什麼?來符合動物的基本需要,從而傳達出尊重生命的態度。接著,引導孩子觀察動物的身體特徵,認識不同的生命現象與特性。透過這樣的觀察與認識,孩子有機會認識自己的生命特性,以及走出自己的生命框架,認識不同的生命現象。

動物教育也同樣依循蒙特梭利教育一貫介紹概念的方式,先提供具體的經驗,再逐漸進入抽象(無法操作、碰觸,無法直接觀察或以文字提供概念等)的認識。然後,以蒙特梭利教育五大領域的架構來統整孩子的學習。也就是,介紹每一種動物時,我們也會引導此主題的日常生活經驗、提供感官的探索、介紹相關的語言與數學概念,以及文化上相關知識的連結。

這一系列認識動物的課程,我們會先從整體的認識生命現象的引導開始(註),再進入生物學上動物分類的介紹,首先會從脊椎動物門的五個分類(魚類、兩棲類、爬蟲類、鳥類和哺乳類)開始。哺乳動物是孩子們最熟悉的動物,同時,人類自身就是哺乳動物。因此,我們將從認識人開始。
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