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1)~

 

午後帶著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兒子在社區散步,他於途中被地上的一個洞吸引住,駐足觀看後開始撿拾路旁的小石頭往洞裡面丟。我乾脆停止散步,坐在一旁的花台,看著這位辛勤工作的小人兒。這樣的畫面引起另一位媽媽的注意,她興奮地說著:「我的女兒也是這樣,看見洞就往裡面丟東西,有一天還把我的鑰匙丟進信箱呢。」

 

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,發現你的寶貝正專心而動作一致的將面紙一張張的抽拉出來;端在手上原本要喝的一杯水,剛好看見旁邊有一個容器,就開始將水倒來倒去;不斷努力地開、關所有可以拿得到的瓶瓶罐罐;興味盎然地把玩石頭良久;一張紙可以重複地搓揉、攤平而不厭倦,等等讓你「驚呼」的動作或讓你「驚訝」的現象。

 

蒙特梭利發現「人類在生命中有一個階段對動作特別感興趣,因為他們正處於為自己的行動作主的過渡期,從生理上來說,正是肌肉與神經正在彼此協調的過渡期,並且在此時所養成的習慣將決定個體將來能否登峰造極發揮潛能,以及成為一位有教養的人,這個階段就是兒童時期。」(註1)

 

因此兒童這些日常重複出現但看似無外在目的或用處的動作,都成了蒙特梭利教育中重要的一環。蒙氏老師經由事先設計準備的工作,親自為孩子示範操作工作的精簡分析動作,並且允許孩子重複練習,以協助兒童達成動作的精確性。因為過了這個階段,兒童對於自己動作的精確與否,就不再那麼重視了。然而,精確性的動作是腦內成功整合不同區域的外顯現象,學習達成精確性動作的過程就如同是個人智慧形成的歷程。人類就是經由學習將動作完成的過程,發展出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智力,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所有動作能力皆是出生後才逐漸形成。而六歲兒童幾乎已經學習完成人類百分之九十的日常有用動作,因此,關心孩子「腦力開發」的父母們,實不可忽略隱藏在孩子日常動作精確性背後的重要意義。

 

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或使用的物品,以及每天所從事的行為,提供孩子想產生「動作」的「動機」。但從動機到動作正確完成,則還有一段長遠的路。環境所呈現的方式和提供的機會,正是決定兒童此心智建構之路的關鍵。因此如何為孩子準備環境以及提供合宜的方式和機會,就成為教育的重點。所以蒙特梭利強調,兒童之家的活動安排是「樣樣都要教,而且樣樣都必須與生活息息相關。」(註2)為了便於老師和家長們的學習,同時能針對各自的生活環境作延伸變化,一般將日常生活教育的內容分成四大領域:基本動作、照顧自己、照顧環境和生活禮儀(見附表)。

 

1、2:發現兒童 第五章  蒙特梭利著  光華女中出版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