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7)~

 

兒子近一歲時,有一次看見我將一張紙揉成一團後,他拿起此紙團將其拉開攤平,然後又同我般的揉成一團。當時他重複的將那張紙攤平又再搓揉,如此持續了超過二十分鐘。在一旁觀察的我,不僅驚訝,更想進入他的世界以瞭解是什麼因素吸引他如此專注?

 

兒子近兩歲後開始對家中的郵件有興趣,每次我都將重要的內容先分離,其餘的就當回收紙,留給他把玩。他有絕對的自由撕、搓、揉,當他浸淫於紙張的世界時,我也從中得到一長段的閱讀時間。常常都是到了最後留下一小山的碎紙片,兩人再合作將紙片放入紙張回收袋,這似乎也是家中常常出現的一段工作模式。有一次,我將閱讀的眼光移開,仔細地看在一旁安靜的兒子到底在做什麼。我才發現他並不僅僅是在撕紙,他將空信封上的郵票先撕掉,再撕開信封背面的黏貼處,此時就將信封撕破了,然後找到下方的黏貼處繼續撕,過程中已將一個信封撕的破破爛爛不成型。但他似乎不關心信封的破爛程度,只是反覆的尋找黏貼處,然後將其撕開。最後確定已經沒得撕了,才拿起另一個空信封,又再繼續剛剛的過程。倒是有幾次的確將信封還原成像是一張紙,這時他就將其放置在一旁,並不會將"這張紙"撕的破碎,我也因此得以確定他的目的為何。

 

我們似乎已經習慣紙張是可以千變萬化的使用,但是孩子的經驗畢竟有限,一張紙是"如何"變成一個紙團?紙又是怎麼會變成信封的呢?對孩子而言仍是如此的神奇而吸引他探索。而這些變化之間的連結,也唯有孩子親自動手探索,才能在腦海中真正形成概念。

 

紙張的確可以變化萬千,而在探索的過程中也能引發孩子發展不同的基本動作能力。例如以上的例子:搓揉與撕,是較為簡單的動作;前兩期曾介紹的剪與貼,因為使用了工具,則有益於孩子練習一系列的動作,並從中建立較複雜的認知。本期將介紹摺紙,這項工作需要較精細的手眼協調能力,孩子於摺紙過程中不僅能繼續精鍊其手眼的協調性,並能於操作紙張的變化中,瞭解各種形狀的變化,以及建立平面與立體之間關係的幾何學概念。我們將從較為簡單的摺方巾開始介紹,這些與日常相關的摺衣物練習,也可以做為摺紙的準備工作。以下所提供的方式,雖然成人在工作前的準備會較為麻煩,但是如此的方式是較適合幼兒階段的孩子,並希望引導者能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,讓孩子有機會經歷不斷成功的經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