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~日常生活教育篇(11)~

 

我的兒子上學了!就在外子的不捨、我的堅持、以及兒子既期待又不願分離的情況下,開始了這個三歲兒自出生以來與父母親分離時間最長的成長之旅。兒子上學的第一週,我一方面高興可以有較多屬於自己的時間,同時為他能擴展生活感到興奮,另一方面卻也有著擔憂與失落感。在這一週我養成了處理完家事後,檢查兒子書包的習慣。我總是一邊整理著書包裡的東西,一邊想像兒子在幼兒園的種種可能情景,想著想著﹍﹍,每天的這個習慣似乎成了撫平我諸多複雜心情的儀式。就在我想兒子的同時,腦海裡逐漸浮出一個塵封已久的畫面──童年時,父親晚上到房間察看我們的睡覺情形,並坐在書桌前翻看書包的畫面。

 

我的父母在自己家中的一樓經營電器行,營業時間很長。每天都是我們這些孩子已經上床很久了,他們才整理好一切上樓休息。我常常會在父母親的盥洗和談話聲中漸漸甦醒,朦朧中看見父親進入我們的房間。除了察看四個孩子的睡眠狀況,他會花長時間坐下來(我往往都是看著父親的背影,看著看著又再度進入夢鄉,所以總覺得他坐了好久!),翻閱我們的書本、作業。那個年代並沒有家庭聯絡簿,因此當時我並不清楚父親在看什麼,直到有一天(大約是我中年級時)放學回來後,父親把我叫到一旁,問我前一天的毛筆字為什麼寫得那麼潦草,是不是毛筆壞了?我像是做錯事被發現的小孩,趕緊沈默的搖頭。從此我知道晚上父親在看什麼了,也明白父親雖然工作很忙卻仍然關心我在學校的事。

 

就在此時,當外子與一對兒女皆入睡,家中一片寂靜後,父親當年的行為走出時空與我檢查兒子書包的習慣重疊。第一次我能體會父親當時的心情,同時真正瞭解父親到底在看什麼:他其實不只是在看功課,也企圖捕捉我們在學校的點滴,以勾勒出兒女成長軌跡中的片段。這樣的體會讓我震驚,驚訝父親的行為竟如此無聲地傳遞給我。

 

身為父母親的我們,常有機會面對這樣的情境:現在的行為其實是複印自記憶中的另一個畫面(不論它是在意識或無意識中),透過自己兩個不同角色的轉換,保留了家庭的價值觀、以及事件進行中的各種感受、和親子之間綿延的愛。也就是,父母影響兒女最深的,是我們的行為,尤其是日常的生活模式。

 

不同的家庭或許有不同的做事模式,但是所有家庭中基本生活的內容卻是一樣的,尤其在兒童早期,用餐、穿衣、如廁、盥洗佔據了他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。當我們在與幼兒進行這些活動時,是否僅以理所當然的習慣來和孩子互動呢?還是會思考這樣的模式究竟對孩子的影響為何?而做必要的修正或建立新習慣呢?

 

蒙特梭利博士在談到兒童之家所採用的教育方法時指出:人人都知道教導兒童如何自己吃、洗與穿著是比餵他吃、幫他洗與穿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耐心。教導兒童如何自己吃、洗與穿的人是一個教育家,餵兒童吃、幫兒童洗與穿的人則是在做僕人的工作。服侍(餵兒童吃、幫兒童洗與穿)孩子是危險的,這種服侍就像是禁止兒童做有益的、自發的活動一樣具有傷害性。(註)

 

因此,如果我們想真正有效的教育幼兒,就要鼓勵孩子從事自己能做的各種活動,尤其是自我照顧的活動。本期我們將探討如何引導孩子穿、脫衣物,介紹成人以合作而非服侍的方式,來協助幼兒從依賴走向獨立。

 

註:發現兒童 第3章 蒙特梭利著  台南光華女中出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ophiechengwu 的頭像
    sophiechengwu

    齊心齊力讓人無憂無懼

    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