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期我們以介紹人類自身,開啟孩子探索動物學的序幕。動物學的探討是蒙特梭利文化教育的一環,蒙特梭利文化教育是根源於蒙特梭利對世界和平的渴望。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引導孩子認識環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,包括地理、歷史、動植物、天文與地質,可以促進人類對世界的瞭解,她也從不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,深信透過瞭解,人類可以相互尊重,愛護不同的生命,以及珍愛環境。因此,從認識人類自身逐漸進入動物領域的學習,會開始介紹大量的知識。但是,成人不要忘記時時自我省思──進行文化教育是為了搭起孩子智性學習的鷹架,協助孩子探索廣大的世界,而不是要將廣博的知識填塞進孩子的腦海。
傳統蒙特梭利教室進行動物教育時,都是先從活體動物開始,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照顧來認識動物。介紹哺乳動物多會從齧齒動物或是兔子開始,因為牠們比較容易飼養,生命週期快,孩子容易參與照顧,也能在較短時間看見動物的生命歷程。但是,近年出現不同的思考觀點,對於在孩子聚集的場所飼養溫體動物(哺乳類與鳥類),抱持較保留的態度。因此,我們變通為邀請家中有飼養寵物的人來分享,再以模型或拼圖進行延續的探討。
邀請飼主分享時,可以請飼主介紹此動物的食物、如何餵食?需要喝水嗎?如何準備居住的環境?如何清潔?牠的活動方式?需要的生活空間?等等這些生命的基本需要。讓孩子瞭解動物和我們一樣有基本需求,當動物被侷限在人類的環境時,我們必須滿足牠們的基本需求。同時介紹如何親近、抱持此動物,以不干擾的方式來碰觸或接近牠們。
我們從從生物分類中的脊椎動物門開始介紹,可以依照魚類、兩棲類、爬蟲類、鳥類與哺乳類動物順序進行,或是從孩子較熟悉的哺乳類動物進入。這一期我們要介紹貓,引導孩子更深入地觀察環境中常見的動物。
大約5000~9000年前,古埃及人為了捉老鼠而開始養貓。早期的航海人員也會將貓帶到船上,以杜絕鼠患。因此,貓就隨著人類到處旅行,所以,我們現在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貓的蹤影。
我的成長過程中也有許多印象深刻的貓咪身影。童年在鄉下阿公、阿嬤家,親眼見到貓捉老鼠。有一天,不知是誰呼喚大家到二叔房間,就在木板床底下,看見家裡的虎斑貓前腳爪正壓著一隻老鼠。然後,貓把老鼠放了,老鼠迅速跑開,貓卻以更快的速度再次抓住老鼠;貓又再次放開老鼠,老鼠一動,牠又再次迅速抓住,就這樣反覆不知多少次後,老鼠還是被貓咪抓住。這一幕,讓我許久不敢再踏入那個房間。
在小學階段,有一段時間我的家事是從閣樓外的陽台收進全家人的衣服。這個連接陽台的閣樓門,平常是不關閉,以維持空氣的對流。閣樓裡總放有一箱箱換季衣服。有一天,我去收衣服時,看見一個平常闔著箱子卻半開半掩。我低頭仔細一看,衣服上方竟有一窩小貓依偎在母貓身旁。我好奇地觀看許久,母貓一直警覺地瞪視著我。隔天一放學,我早早就上樓收衣服,卻不見貓的蹤影。我想著,這閣樓這麼高,牠們是怎麼離開的呢?陽台一出去就是家家戶戶的屋頂,牠們到哪兒去了呢?這件事讓我惆悵好久,也困惑許久。
現在,貓已經和人類的生活交織在一起,從十九世紀初,貓就成為人類的伴侶而被飼養著。或許,你也有自己的貓經,可以和孩子分享,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貓。
(原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87期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