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,看著快滿七歲的女兒吃小蛋糕,我忍不住問她:「你已經小學一年級了,用手剝東西吃的習慣,還沒有改過來喔?!」女兒邊吃邊看著我,似乎不知如何回答我。我再問:「這樣吃有比較好吃嗎?」這會兒女兒似乎有靈感了,她抬頭說:「我的手指頭也是有味覺的呀!」哈!這下子我真的不知如何對話了。
看女兒吃東西,尤其是甜食,我總會驚嘆!她喜歡把整塊的糕餅類食物,例如:饅頭、麵包、蛋糕和餅乾類,一小塊、一小塊的剝下來吃,而不是以口就食物,一小口、一小口咬下吃。不論當時有沒有其他餐具在旁輔助,她就是喜歡這樣吃。看女兒吃夾心餅乾最有趣了,她會先以舌頭在兩片餅乾之間慢慢的舔食,舔了一圈後,才把兩片餅乾剝開,再繼續舔餅乾上面的夾心餡。直到舔完夾心餡完,才一小塊、一小塊的剝餅乾吃。所以她吃完一份夾心餅乾,嘴唇邊緣、鼻頭、手指都沾了黏黏的夾心餡,桌上或地上也掉滿餅乾屑。女兒還小時,我總是興味盎然地欣賞她的餅乾秀,現在,偶而見她還是這樣吃東西,常會很詫異!!我想同樣的一塊夾心餅乾,在我口中以及在女兒口中,是不一樣的味覺感受!
味覺是如此的奇妙,每個人品嚐味道和唾液組成的方式,也各不相同。例如:嗜鹽者的唾液較鹹,由於他們已經習慣較高的鈉量,食物必須較鹹,才能覺察出鹹味。兩個人如果吃同一顆梅子,感受也是不相同的。讓人類得以品嚐食物的味蕾,每7~10天就會淘汰換新,不過45歲以後,就不會如此頻繁的更新了。隨著年歲增長和老化,需要更強烈的味道才能產生相同的感受,所以孩童的味覺最敏銳。嬰兒口中的味蕾比成人多得多,有些味蕾甚至生在兩頰。因此,如果孩子將你認為美味的食物視為苦藥時,請尊重他們的敏銳感官吧!
想想看,我們成長過程中所養成的不同口味,以及所連結的文化,是多麼的神奇!許多成人或許都有想念家鄉(媽媽)味的經驗,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,是婚前曾有一段時間在美獨居。一日,和同樣來自台灣的蘭相約健行爬山。我們一邊爬山一邊聊著,不知從何開始,聊起了台灣小吃。兩個人口沫橫飛交換著彼此的台灣小吃心得,說著說著,兩人突然意識到一股強烈的飢餓感,餓得幾乎無力再往前走。我們笑鬧著說,必須趕快轉換話題,否則兩人可能會餓死在異鄉山頭,這是由生理本能所串連起的味覺記憶。這些記憶的絲線,好似在心靈佈下天羅地網,使得心靈的飢餓與生理如此緊密相連。
孩子在成長期間,每天三餐規律地與家人聚在一起,聆聽成人談話,討論生活問題;從中學習風俗規範、語言,以及瞭解環境的脈動。如果說孩子的語言、情感、以及看待世界的價值觀,是透過飲食同步發展、演進的,實在一點兒也不為過。
的確,味覺經驗是與我們的生活文化結合在一起的。除此之外,本期我們要嘗試透過一些活動和孩子探索味覺感受,以及認識相關的身體部位。
(原文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82期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