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搬到了台北縣郊區,讓身心倘佯在一幅幅自然圖畫中,當然相對的生活較不便利。那天,有事要到台北市區,原本打算和平常一樣騎腳踏車到公車站牌搭車。但是一大清早,看見了厚厚的雲層,判斷可能會下雨,若回程時下雨騎車,那可不妙!當下就決定走路吧!這一段下坡路程,騎腳踏車大約半小時,走路可要一小時。我心想著:搬來山上就是要多走路的,反正今天時間很從容。
大約走了20分鐘,我就後悔了,先前那厚厚的雲層,已經被吹散,天已翻了大白,而且顯然是隻兇巴巴的秋老虎。正懊惱著自己判斷錯誤時,突然眼睛一亮,馬路上停著一隻蛺蝶,是紫色蛺蝶吧!像沒有尾端的鳳蝶那麼大!前翅內的藍紫色閃爍迷人。我不僅停下腳步,兩手也忍不住親近,這才發現牠已經不動了。我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捧起來,既高興又驚恐的不知如何是好。將蝴蝶捧在手心,一邊走一邊仔細地觀賞,看著翅膀上的鱗粉片,在光與風的作用下,藍紫色與棕黑色巧妙地變換,好美喔!卻也像魔術般讓人困惑。忽然間,蝴蝶輕輕拍翅了,我就在路邊山壁找到一塊有陽光的草叢,讓牠曬曬日光浴吧!希望蝴蝶能夠重新獲得能量,再次展翅遨翔,到處潑點神奇的大自然色彩。
之後的行程,因為與紫色蛺蝶的相遇而顯得色彩繽紛。視覺誤判了天氣,卻也讓我享有絕色的感官饗宴。那琉璃似的藍紫色,縱使我閉上眼睛,至今仍能看見,多麼神奇的人類視覺呀!!
我們人類可是經由眼睛獲得最大情報的視覺動物,因此有「眼睛是靈魂之窗」的說法。小嬰兒亮晶晶的眼睛,目不轉睛地凝視,好像有一雙視力佳的眼睛,但實際上可不是喔!科學家研究,從新生兒到6歲這段期間,眼睛的功能是逐漸發育的。小嬰兒是從剛生下來眼前一片模糊,到可以清楚看到媽媽的臉孔,接著能夠到處爬行,漸漸會從窗口看遠處的物體,然後能夠區別遠處和近處的東西,而逐漸到6歲時,才有接近成人的視力。
科學家還曾經做過其他哺乳類動物實驗:將剛生下的小貓和小猴的眼瞼上下縫合起來,待牠們長大後再打開,結果是完全失明。這個實驗讓我們知道,能「看見東西」不只是眼睛,也發生在腦部。
當我們要品嚐或接觸時,必須靠的非常近;要嗅聞或諦聽時,可以稍遠些。但是視野卻可以穿透田野,攀登高山,超越時空,甚至外太空,以及透過文字、色彩與圖像,能夠在腦海「看見」鮮明的故事。人們有70%的感官接受器集中在眼部,我們主要是透過眼睛觀看、瞭解世界;我們也大量依賴視覺來捕捉動作和心情。
這一期,我們嘗試和孩子一起來觀察眼睛、探索人類的視覺,以及運用眼睛和腦部連結。
(原文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85期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