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本期的動物教育,我們介紹常見、容易觀察的烏龜,以此一窺爬蟲類的特徵。

談起烏龜,我的腦海裡總有著一隻小巴西龜的身影。兒子小候時,朋友的小孩送給他一隻小巴西龜。這隻龜被放在一個小水族箱內,再加上一塊石頭、一個可以讓烏龜穿越的陶器皿,非常吸引兒子的目光。

我們稱小巴西龜為阿龜,非常好養,一週只要餵食一、兩次即可。餵食時,先從水族箱取出阿龜,再放在有淺水的大碗裡,一次放入一顆飼料在水中,孩子總會仔細的觀看這場餵食秀。我們故意將飼料放在阿龜背後不同方向的水中,牠總是能夠正確無誤地迅速轉頭取食。你若非真實看到,可能無法想像烏龜吃食時是這麼的迅猛。雖然兒子很喜歡餵食,但是送阿龜的大哥哥有交代,阿龜不能吃太多,這樣牠才能活得久,才能夠長壽。我發現還沒有入幼兒園的小小孩,也已經有能力透過溝通,平衡自己的想要以及小動物的需求。我會將餵食後的阿龜,留在大碗裡一段時間,等牠有一些排泄物後,再移回水族箱。年紀還小的兒子已經會幫忙注意水中是否有排泄物,我經常和兒子一起換水,兒子則負責刷洗石頭和陶器皿。

我們熟悉的「龜兔賽跑」故事:烏龜背著重重的殼,和身手靈巧的白兔賽跑,雖然牠的速度慢,但由於兔子驕傲怠懈,烏龜終究憑著毅力和耐力贏得最後的勝利。這個古老的經典好故事,仍然值得和孩子分享。而烏龜的毅力與耐力可不是只有在故事裡,家裡的阿龜常常會棄而不捨地翻缸繞櫃,隱藏在客廳某個角落。記得阿龜剛離開我們家之後一段時間,有時我還會不自覺地低頭看一看腳下是否有阿龜的身影。我也常會想著,其實阿龜從來沒有走出我的生命。當一個生命有機會與另一個生命交會,過程中所激起的漣漪,常常是我們無法預估的。

這也是蒙特梭利文化教育的源頭,我們將孩子生存環境中的生命與事物,有秩序、有計畫的帶入教室裡,運用孩子的好奇心,激發孩子的想像力,去觀察、欣賞與認識周遭世界樣貌。讓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,持續成為探索的熱情,而透過智性的觀察、欣賞與認識,奠定孩子尊重大自然秩序以及產生對環境的責任感。所有活動的進行,我們仍以蒙特梭利「從具體到半具體,再進入半抽象到抽象」的概念為教學原則。我們將概念化成一份份簡單、有吸引力,適合36歲孩子操作的材料。這些材料可能是散放在教室原本有秩序的架構中,或是集中在文化教育區。無論如何,文化教育的進行,將原本的日常生活教育、感官教育、數學教育、語文教育,甚至音樂、藝術、美勞等的活動,都賦予了更深一層的教育意義,同時也將孩子的學習經驗重新連結。

本期,我們同樣以文化教育架構來認識烏龜。中國古代就曾用龜甲占卜,預測未來,並且將結果刻在龜甲上,這種文字就是「甲骨文」。此外,也有人把龜甲當做錢幣使用。自古人們就發現烏龜是長命的動物,有的能活到一百歲以上。因此,傳統食物以印龜甲圖案的糕點來象徵長壽。烏龜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極有淵源,現在,也讓我們和孩子來一場蒙特梭利教室的文化之旅吧!

(原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89期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ophiechengwu 的頭像
    sophiechengwu

    齊心齊力讓人無憂無懼

    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