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期我們談到蒙特梭利的文化教育,是為了搭建孩子認識世界的鷹架,以促進孩子瞭解真實世界的面貌,進而培養對世界的智性愛;這也是人類追求世界和平的基礎。文化教育雖有著如此深遠的目標,然而在進行時,卻是從孩子身邊的文化開始,再以此延伸觸角,探索寬廣的世界。同時於活動過程中,持續蒙特梭利教室的一貫方式,將新經驗連結在孩子的舊經驗上。這一期我們介紹鳥類,引導孩子持續觀察環境中常見的動物。
我個人沒有飼養過鳥類,但是總能感受鳥兒就在身邊。不論住在哪兒,我的早晨常是被鳥兒叫醒的,鳥類總是第一個迎接曙光,喚醒大地的動物。鳥聲也是大自然譜寫的美妙樂章,不同的鳥聲,充分展現大自然的多元與獨特。記得帶小女兒上幼稚園的路途中,總有一群麻雀吱吱喳喳的,我和女兒總會一起猜測麻雀的語言,然後像故事接龍般,你一言我一語的,幫麻雀的語言翻譯成故事。其實,鳥兒不出聲時,同樣吸引著人們的目光。兒子三歲多時,第一次在台北住家陽台發現白頭翁,他就坐在靠陽台邊的椅子上,足足看了40多分鐘;這是他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觀察鳥兒。鳥類獨特的輕盈跳躍、啄食、獵食、飛翔動作,以及柔美的羽毛﹍﹍等,一直吸引著不間斷的賞鳥者。
鳥類也與人類關係密切,比如人類觀察鴿子的習性,飼養鴿子成為信鴿、賽鴿等。有些地方的人們還會訓養鳥類來幫忙打獵、捕魚。人類飼養家禽的歷史也很久遠,家禽的肉與蛋,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食物,和許多飲食文化分不開。童年住在阿公、阿嬤家時,三合院四周,總有四處走動的雞群,還記得曾被鵝與火雞追趕,牠們可能將我視為地盤入侵者。印象中,鴨子總是在水井外圍低斜出水區的那一圈濕泥地活動。我們幾個小孩會在清晨天將亮時,穿著雨鞋,拿著水桶,到林間撿拾蝸牛。當時露水未乾,很容易看得到一個個伸出腹足的斗大蝸牛。我們撿滿了一水桶回家,正好洗手吃早餐。阿嬤也會在餐後,將蝸牛剁一剁,混著某種葉菜餵鴨子吃。用餐時間,也常會有人報告他的觀察,像是哪隻雞或是鴨,正在柴房孵蛋等。這些雞或鴨常是以牠們特殊的羽毛或脾氣被命名。家禽與農家生活是自然地交織在一起。
然而,影響人類最深遠的,當數飛機的發明。鳥類的飛翔能力,自古就深深吸引著人類。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製作翅膀固定在身上試圖飛行,但是都沒有成功。一直到十九世紀,人類總算瞭解翅膀如何運作,第一架可以控制的動力飛機才終於飛上了天。
鳥類不僅飛行能力帶給人類極大的啟示,每年由於氣候的轉變,總會有些鳥因為天氣變冷,食物難覓,而成群遷徙到比較溫暖的地方。路途中,牠們要飛越高山、大海、突破惡劣的氣候;每年像時鐘一樣,準時離開、準時回來。牠們是如何認得路呢?這可是大自然的奧秘!人們猜測牠們可能是靠著太陽、星星或月亮的位置認路,也有人猜測是利用地球的磁場來辨別航道;但是實際情形到目前仍然是個謎。
不論你是居住鄉村或城市,現在就開始嘗試和孩子從觀察鳥兒來認識鳥類吧!
(原載於蒙特梭利雙月刊88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