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日常生活教育篇(9)~
當我兒子一歲五個月左右時,已經可以不必擔憂他走路是否會跌跤了。此時也發現他開始挑戰自己的能力,例如:每回從一樓搭電梯到位於六樓的住家,一出電梯後,我是往家門插鑰匙,兒子卻是往樓梯方向繼續前進,往往我必須陪著他從六樓到十樓來回爬(當時他是以手腳合作"爬"樓梯)好幾次,他才願意進家門。另外,行走時只要經過有坡度的地方,兒子一定會再回頭,然後上下往返的行走,直到滿足或是我等的不耐煩,找一個理由將他吸引走開。
這些現象引發我於日常作息中,安排和兒子長距離的步行──也就是散步,到山下的公園或郵局,不再是搭車而改以步行,沒到山下的日子就在社區散步。剛開始的步行之旅,兒子對一切能動的蟲鳥獸都有興趣,時而站住不動,好奇地看路旁的貓或狗,時而想要追逐蝴蝶和抓小蟲。有時甚至路旁的一個小洞或是一堆石頭,就可以讓他逗留良久。十五到二十分鐘的路程,我們常常要超過四十分鐘才能完成,這段時間是絕佳的親子之旅,孩子很滿足,我也能從中瞭解兒子和享受散步帶來的閒情。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May 9,2007(2)
10點多,我們順利出院了。
琇惠給了我馬偕的電話和醫生門診姓名。
一回家我就先電話掛號──馬偕小兒科劉希哲醫生(此時是星期三下午),只要4點以前到醫院就可以了。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May 9,2007
(二)兒子住院又出院
在醫院的一早,你就會被一種「熱鬧的早上聲音」給喚醒!
一醒來,我很高興自己真的有睡著。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(一)第一次住院
我的兒子於2007年5月8日診斷罹患血癌,今天2009年3月19日,我決定將這近兩年來我記得的事情,分次記錄下來。所以,以下的紀錄都是回憶錄,我從筆記本整理出來,中間已經過我個人理解的沈澱,以及時間的洗鍊。
May 8,2007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~日常生活教育篇(8)~
家父在南部小鎮經營一家小電器行近四十年,目前雖已將生意重擔大部分移交舍弟,但是他仍維持親自為客人修理損壞的家電用品。這不僅是小店服務佳的招牌,同時也是父親的一項興趣。因此對於寡言的父親,我們這些兒孫輩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他坐在店門一角,埋頭修理東西的身影。連我不到三歲的兒子,遇到家裡有東西故障,也會馬上告訴我,外公會修喔!父親曾經表示家電用品的故障,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是肇因於使用不當,當然這包含因為缺乏基本電器知識的使用習慣,以及不當的操作方式。
前年九二一之後回娘家,父親給了我一個大型手電筒,這是夜間需在外工作的農人常使用的一種機型,不僅亮度高而且放電時間長,電池可以充電重複使用。當時父親首先詳細地介紹手電筒的各部分名稱,然後示範使用方法(其實很簡單,就是有兩段開關,以及指出充電處)。他同時已經在燈頭的內側預放了一顆備用燈泡,並告訴我這個燈頭較難取下,父親當場示範了兩次如何取下燈頭,然後看著我練習取下一次。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~日常生活教育篇(7)~
兒子近一歲時,有一次看見我將一張紙揉成一團後,他拿起此紙團將其拉開攤平,然後又同我般的揉成一團。當時他重複的將那張紙攤平又再搓揉,如此持續了超過二十分鐘。在一旁觀察的我,不僅驚訝,更想進入他的世界以瞭解是什麼因素吸引他如此專注?
兒子近兩歲後開始對家中的郵件有興趣,每次我都將重要的內容先分離,其餘的就當回收紙,留給他把玩。他有絕對的自由撕、搓、揉,當他浸淫於紙張的世界時,我也從中得到一長段的閱讀時間。常常都是到了最後留下一小山的碎紙片,兩人再合作將紙片放入紙張回收袋,這似乎也是家中常常出現的一段工作模式。有一次,我將閱讀的眼光移開,仔細地看在一旁安靜的兒子到底在做什麼。我才發現他並不僅僅是在撕紙,他將空信封上的郵票先撕掉,再撕開信封背面的黏貼處,此時就將信封撕破了,然後找到下方的黏貼處繼續撕,過程中已將一個信封撕的破破爛爛不成型。但他似乎不關心信封的破爛程度,只是反覆的尋找黏貼處,然後將其撕開。最後確定已經沒得撕了,才拿起另一個空信封,又再繼續剛剛的過程。倒是有幾次的確將信封還原成像是一張紙,這時他就將其放置在一旁,並不會將"這張紙"撕的破碎,我也因此得以確定他的目的為何。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~日常生活教育篇(6)~
上一期介紹了剪、貼工,這兩項工作會吸引大部分的孩子自發地不斷重複又重複。我們因此從中窺見了孩子能力進展的奧秘:某些工具適宜的介紹,可以提供孩子使用手的動機,在孩子掌握此工具的運用後,他們就能探索先前所未知的領域,而得以擴充自己的認知。認知的豐富會再度引發孩子不同的探索,因而又再次創造他們動手的機會。就是這樣的循環讓孩子能夠突破不同階段的能力,以及產生源源不絕的創意。
本期將介紹穿與縫,這兩項工作同樣博得大部分孩子的青睞,而吸引孩子們花一段長時間浸淫其中。想到穿針引線,似乎容易與慈母手中線、臨行密密縫聯想。但由於與幼兒工作的經驗,我得以見到三歲男孩掛著自己穿的項鍊,在教室內滿足地走動;以及四歲男孩專注地縫、每天都來縫等等的畫面。慈母是心繫遊子以及盼望遊子的早歸。而孩子呢?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地認真、不斷地從事,並從中感到滿足?孩子工作的目的是發展自己的能力,建構他的自我。人類並沒有一出生就已成型的動作能力,這是由於肌肉尚未強壯和協調(想想那個初生時都還不能自己抬頭的人類!)。當孩子有機會從事某些動作,這些動作也與其正在發展的肌肉相關。他就會自發地不斷練習,讓動作進臻完美,來達到肌肉的協調運作,使日漸強壯的肌肉成為自己的意志所用。所以孩子能在動作完成時感到滿足,因為每一次目標的達成,都是成長的自我實現啊!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~日常生活教育篇(5)~
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,台灣不重視動手做的現象是教育的一大缺失,並特別指出工具對人類的重要性:這是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,能夠發揮創造力而有人類文明的主因。曾經在某個邀請他演講的場合,麥克風臨時故障,李博士當場為主辦單位修理音響設備,而讓所有聽講者真正上了一課。(註1)
蒙特梭利博士也一再強調人類的心智與手的關連,她說:當一個自由的心靈存在時,他會以某種工作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,因此就需要用到手。每當我們發現人類手工藝品的軌跡時,就能從中窺見當時的精神與思想。人類的智能、精神生活和情緒,是藉由手而得以留下痕跡。手是人類心智的工具,人們因為它而創造了文明。(註2)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~日常生活教育篇(4)~
上一期我們介紹了"舀"以及"夾"的動作練習,這兩個動作都著重在使用手的前三個手指。這三指力量的控制與協調性,關係著日後的握筆以及書寫能力。除了操作筆的這三隻手指,本期將繼續介紹其他與握筆有關的動作:包括手指力量的適當運用,以及手腕轉動的協調性。例如,有些孩子總是將字寫的歪歪扭扭?或是常常將鉛筆寫斷?這就是未能適當的控制手指力量所形成的現象。有的孩子是在寫字時,寫著寫著,手掌、手臂或是身體的角度與環境(書本、桌面或椅子)就顯得相當不協調;這是因為手腕未能協調的轉動,而導致屈就手部和身體。這樣的孩子,多半不愛寫字,若勉強寫字,長時間容易造成肌肉或骨骼的傷害。這些在小學階段可能產生的寫字問題,其實是可以在學齡前預防的。
蒙特梭利博士指出:在孩子那尚未協調卻很柔軟的小手,為了發展各種穩定的動作,總會禁不住而不知不覺地碰觸周遭每樣東西的階段,就是孩子運動機制的敏感期。此時期孩子可以很自然、毫不費力地學習各種達到協調的動作。這些動作的操作甚且是孩子快樂的泉源,並能增強他們的活力。但是,當動作已經定型,孩子的手失去了動作的敏感性,錯過了動作協調的良機,就只能以不自然又痛苦的方式學習新的操作模式。(註1)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~日常生活教育篇(3)~
兒子過了一歲半之後,在家時的活動突然變得忙碌、有趣起來。他每天會花很多的時間騎"腳滑車",並且找到靠陽台的腳踏墊上,停好車子,離開車子後,手部還會做刷卡的動作(住家大樓為機械停車位,常需要刷卡)。他也收集了許多電話卡、儲值卡、舊信用卡等各式卡片,放在自己專屬的皮夾內。其中有一張捷運單程票,他曾經把玩一個禮拜之久。那是在數次搭乘捷運的經驗後,有一次出站前,他怎麼也不願將車票放入機器內,使其收回。最後是站務人員出來解圍,拿了另外一張廢票給他。從站務人員的快速反應,不禁讓人猜測,我可能不是第一個遇到這種窘境的媽媽。
每次知道媽媽要洗菜或洗碗了,就會趕快去搬小凳子,然後拿到水漕邊,站在凳子上快樂的作小幫手。他也喜歡幫媽媽晾衣服,就是將衣架一個個的拿給媽媽。常常不怨其煩的開了CD然後關起來,又開卡夾,你以為他是在找尋喜愛的音樂嗎?才不是呢!他只是在享受,已會使用機器的樂趣。也曾經將攝影機、照相機、和爸爸的公事包,全都排列在床尾,才願意安心的睡覺。兒子的這些行為皆反映了他對生活的理解,同時觸角也伸向了工具的使用。
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