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與孩子一起經驗植物教育(一)

 

   有一次,以前任職的幼稚園辦校慶,並計畫校慶後,重新改建學校。因此園長事前邀請了這段時間畢業的孩子,以及曾經任教的老師回園。讓大家能在學校改變風貌之前,再次共聚一堂。

 

由於我當天另有會議,無法參加學校的校慶活動。但是,我仍舊想回去看看幾年不見的學校。因為,幼兒園不僅是孩子的兒童之家,也是當年我這個年輕老師成長的重要園地。到了幼稚園時,大部分的人已經散去,倒是還有一位當年三歲就在我班上的孩子未離開。看著已經高出我半顆頭的黝黑大男孩─大豪,讓我有一種時光錯置的感覺。和他聊了些近況,我們就相約一起對學校做最後的巡禮。

 

學校是一棟三層樓的建築物,我們從一樓的辦公室逛,忍不住逐項指認著:這裡、那裡已經改變了。穿過一樓教室到了戶外,我們倆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落在:原本是花圃,後來改成魚池,又改回花圃的小園地。大豪突然說著:「老師,你記得小鐸嗎?他現在也和我念同一個學校。」「記得啊!」我腦海裡即刻出現,那位高瘦、皮膚白晰,相當害羞的小男孩。「有一天,輪到我去花圃澆水。當我拿著澆水壺去裝水時,小鐸就一直跟在我旁邊,還跟著我出去澆水。」大豪繼續說著:「我問他怎麼一直跟著我,小鐸說他想看看,幾天前他種下的東西有沒有發芽。小鐸覺得教室裡的小朋友都很喜歡最小的粉紅立方塊(註1),因此,他種了那顆小立方塊,希望可以長出很多小立方塊給小朋友。」

 

我非常驚訝在十年後才知道這件發生在班上的事。「以後有很多天,我和小鐸都會一起去看小粉紅立方塊有沒有發芽。」聽著大豪說完這個小故事,我內心有著滿滿的感動,腦海也浮現著兩個小男生一起相約觀察生命奇蹟,一起保守秘密的畫面。

 

小立方塊雖然無法在土壤紮根,孩子卻已經在活動中種下良善的種子,以及紮下學習的根。自然法則以其獨特的、有別於人類的方法來和孩子互動。他們也從中發展了等待,與尊重自然。鼓勵孩子與大自然接觸,不在於欣賞單純的美,或是驚豔其對人類的貢獻,而是想要在過程中參與活動以及探索期間的奧秘;這也是人類熱愛環境與智慧的起源。

 

蒙特梭利博士提及「大自然在教育上的重要性」時指出:「唯有詩人和幼兒才能感受到小河流過小圓石的迷人之處。」她特別提示:「要設立一所兒童之家時,同時也要考慮花圃的設計。」(註2)

 

因此,進行蒙特梭利教育的環境要預備有真實的植物。在進行植物教育之前,練習在室內外照顧植物就已經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了。另外,對學齡前幼兒進行植物教學,提供孩子對植物的感官經驗,是比認識名稱或得到相關知識重要。因此,我們往後每一項工作介紹都會依循一個類似的模式:

1.感官的探索。

2.學習語言:,包含細部名稱的認識、特徵的描繪與形容等。從中孩子能發展其敏銳的觀察力和語言能力,而語言的學習也能奠定孩子統整各個領域的吸收,以及與他人溝通討論的基礎。

3.相關知識的介紹:學齡前的孩子可以實際經驗來認識植物各部位的功能,以及各部位在植物學上和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
4.與其它學習區連結:孩子有植物體驗後,可以再進一步與孩子的其它學習連結。

 

這一系列經驗植物的教育,我們會先從整體的認識生命現象的引導開始,再逐步進行認識整株植物以及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實和種子的各個部位。介紹孩子經驗植物教育的目的,是想透過幼兒階段孩子的對環境事物的好奇心,以及他們獨特的豐富想像力,引領孩子去觀察、欣賞與認識大自然,進而培養熱愛大自然,以及對大自然的感恩與責任感。

 

另外,在每一次的活動介紹,我也想安排繪本分享區。書籍是引領孩子進入抽象思考世界,超越他原本生活情境限制的強而有力工具。我會以一次一書的方式分享相關繪本(純屬個人的分享,而非資訊的提供者)。還有活動探究區討論每一次活動的要點,來與活動提供者共同思考成人所扮演的角色。

 

1:蒙特梭利教室裡的粉紅立方塊從最小到最大共有10個,這是三歲多孩子很喜歡重覆操作的感官教具。有些孩子在操作後歸位時,喜歡將那塊最小的粉紅baby拿在手上。愛不釋手地在手上把玩一段時間,等到他們想做另一件工作時,又會隨意地將這個小立方塊放在教室的某個地方。我們常需要在下午的團體時間,動員孩子們幫忙尋找。印象中,我們總是很快就在教室的地毯架、教具櫃等地方找到了,而小鐸可能因此認為有很多人喜歡此立方塊。

 

2:參考發現兒童第四章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ophiechengwu 的頭像
    sophiechengwu

    齊心齊力讓人無憂無懼

    sophieche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